有一次我老婆她公司也举行这种培训活动,我那天正好送她去,结果听了五分钟,听不下去了,我蹓跶到楼下大厅,拿起备用机拨打了110,说是诈骗活动,场面很火爆,内容很洗脑,结果没十分钟警察就来了[doge],上去大概半小时左右吧!我老婆下来了,我假装不知,问怎么你也偷溜啦?她神神秘秘的告诉我,有人报警,活动取消了[滑稽],嘿嘿嘿,深藏功与名,这帮神经病,就是欠110收拾。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企业财务系统(或称之为会计系统)是根据财务目标设立组织机构、岗位,配置管理权责和人员,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协调的运作体系。企业财务系统划分为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和公司治理层次财务系统。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由经营者主导,经营
企业财务系统(或称之为会计系统)是根据财务目标设立组织机构、岗位,配置管理权责和人员,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协调的运作体系。企业财务系统划分为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和公司治理层次财务系统。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由经营者主导,经营者可以任免财会人员,决定其考核标准和报酬,实施垂直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进行财务控制。公司治理层次财务系统体现为公司治理与财务系统之间的交叉,由以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对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财务委员会或审计委员会等实施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层次财务系统对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进行监控,防止财务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发生。
在一个企业中,公司治理很重要,但需要把治理与管理结合起来,财务系统则是公司治理与管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财务系统的两个层次都可以被视为智能体,在财务系统这个系统单元内,两个层次的智能体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决定未来行为,决定与其他智能体及环境的关系。低一级层次对于上级而言是自组织状态,高一级财务系统激励和利用低一层系统自组织的发展,使得财务系统保持效力,形成更有序的结构。财务系统的两个层次构成了反馈环,从下往上的反馈称为正反馈,从上至下则为负反馈。按照复杂科学理论解释,正反馈是一种强化行为,可使系统自我放大,并逐渐脱离原来的状态;负反馈则可以抑制正反馈无限制地增长,体现为高层组织为保持组织均衡和稳定所采取的各种治理和管理措施,公司治理主体利用会计系统和治理系统,对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进行监督,例如董事会向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进行内部审计等。
治理层财务系统与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通过非线性关系相互作用,既有冲突,也有协同,使冲突上升为组织变革的动力,促使整个财务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流程下游环节(成本计划与预算、业务处理、税务等)耗费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在上游环节(财务战略、投融资管理,处理与董事会、高管人员、投资者关系)耗费的时间将增加。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时,财务系统是一种核算型组织,重视成本核算、业务结算、税金计算等。随着组织复杂性(规模扩张、分支机构增多、跨区域经营等)和管理要求的提高,核算型财务系统转变为管理型财务系统,管理型财务系统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预算控制为手段实施财务管理。由于利益相关者增多,委托代理关系多元化和多层次导致公司治理复杂性,表现为治理边界拓展(由单一公司治理到企业集团治理)、治理主体增加等(李维安,2006),公司治理的自组织行为扩大,形成了治理型财务系统。治理型财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从战略和财务安全的高度为决策提供支持,全方位分析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资金运作进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和治理风险。
企业财务系统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作为监控主体对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控制、协调,保证经营的有效性和资产的安全性,防范财务风险;二是治理层次财务系统对经营者层次财务系统进行监控,防范治理风险。财务系统与经营系统、公司治理均有交叉,三个系统既有自组织、自适应行为,又存在互动与共生关系,三者的互动促进了企业财务系统演变。“自组织——组织(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再自组织”循环往复,其目的是实现科学决策和经营的效率性,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有哪些成本是老板们开公司前未曾预见到的?
沉淀成本。无论一个人在哪个年龄段开始创业,都是他之前职业生涯多少年沉淀出来的一次爆发,而这些沉淀的能量一般会在创业初期一到两年迅速消耗掉(人脉,资金,创意…)。后期如果战略眼光不够长远,很容易只顾发力眼前的事,而忽视了继续沉淀能量,会出现断档的问题,这些都是隐藏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