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真正有眼光的管理者,在企业攀登到高峰时就要想到低谷,在盈利的时候就要考虑漫长的微利时代里的长远规划。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说,处在安全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随时有可能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事先作好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今天的畅销商品,明天就可能滞销积压。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管理者,在战略管理中应时刻居安思危,善于规划未来,着眼于潜在市场需求,把握好长远规划,事先早作准备,绝不可在一时的安逸中高枕无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比较现实也比较简单的发展战略,是沿着现有道路走下去,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加强产品服务。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在目前获得成功,但绝不可能创造辉煌的未来。
美国神奇科技公司以它的科技创新技术,在电脑市场中毅然崛起。它的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需求,而且因为有足够的投资者,所以公司在财务方面一直高枕无忧。然而这家一开始以火箭般速度成长的公司,到了第三年以后再也无法维持快速成长,最后终于因业务衰退而破产,以流星般的速度陨落了,没有人会想到它最后落得这样的命运。
在神奇科技公司刚开始的3年当中,销售业绩年年倍增,但就因为销售业绩火爆,以至于积欠交货的订单开始愈积愈多。甚至在持续扩大生产的情况下,还是供不应求。交货日期也经常会比规定的时间延迟许久。但是最高管理层仍骄傲地告诉投资者:“我们的电脑功能无人能比,为了买我们的电脑,客户甚至愿意等候14周。”
最高管理层知道必须扩大生产。经过6个月的研究,他们决定将制造作业由一班制改为两班制,并决定借钱来建造一座新的工厂。为了扩大市场,他们把收益的大部分直接投入行销。由于该公司只采取人员直销产品的方式,因此势必要雇用和训练更多的销售人员。到了第三年,该公司销售员工增加了一倍。
尽管他们做了这么大的努力,到了第三年,却挡不住销售势头的下跌。到了第四年,销售业绩达到了危机的边缘。
在主管会议中,制造部经理恐慌地说,他不知公司该怎样开口告诉投资人,因为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雇用更多的人力和新的制造设施之后,销售业绩却开始下跌的事实。顿时上下每个人都把目光转向行销经理。
起初销售快速增长时,行销经理预计自己会得到提升。现在业绩下跌,为了扭转销售逆势,他举行了一个员工销售会议,这个会议只有一项信息:“销售!销售!销售!”他把绩效低的人员开除掉,提高销售奖励,增加产品的折扣和新的促销广告。
销售业绩确实又重新上升。行销经理被拥戴为英雄,神奇科技公司的订单再一次迅速上升。然而一年以后,交货期又开始拉长,起先为10周,然后12周、16周。大家重新开始辩论是否要继续扩大生产。结果还是批准增加一座新设施,但是文件才刚批准下来,新的销售危机就开始了。销售业绩严重地下降,行销经理因而被革职。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公司小不可怕,怕的是公司没有前途。一个有前途的公司必须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包括主营业务突出,岗位职责分明,商业模式清晰,存在绩效考核目标,薪酬激励制度明确等等。很大程度上,员工归属感从根本上是建立在员工的价值感获得认同的基础上的,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需求。年轻员工能够感受到有学习进步的机会与提升的空间,资深员工的价值能够得到尊重,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权限能够得到尊重与维护。简单说就是总经理不要去插手部门主管应该管的事。小公司也应该有小公司的企业文化。我通常会建议他们装点一些绿色植物和字画,员工聚餐(建议AA制),聚餐是减少小公司人员勾心斗角的比较有效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团首的人格魅力,他的智商与情商,其中情商更为主要,归属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团首的人格魅力——对于小公司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