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辈子我都不可能再去干销售了,我人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社交软件,例如某Soul,跟别人要微x,然后成为朋友 建立信任,逐步代入到自己的职业,是名营养护肤老师,然后就各种骗顾客从自己这儿买护肤品就行了。每个人都有七八个手机,和七八个微x号。最主要的整个工作氛围,真的跟打了鸡血一样,动不动就鼓掌,大声喊:好!谁卖出去了,还要鼓掌,恭喜xxx出单!我干了两天我就赶紧跑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营销是个“害人”的职业。一个营销模式的生命周期只有3-4年,因此,一位营销老总在一家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也只有3-4年,除非你在三年内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定律:销量增长不一定能改变命运。营销老总的首要职责是寻找改变命运的增长模式。
一家乳制品企业的销售额从5年前的一亿元,增长为现在的3亿元,这家企业是离死亡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答案是更近了。也就是说,销量增长并没有改变企业死亡的命运。
6年前,另一家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的乳制品企业,老板召开高管会议时,在黑板上连续写下7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这家企业就是蒙牛。因为牛根生知道,只有快速达到100亿元的销售规模,才能获得整合行业的机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企业按照自己的规模“正推”发展速度时,命运不会改变。当蒙牛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倒推”发展速度时,命运自然会改变。
定律:企业命运的改变源于企业在行业地位的改变,没有改变行业地位的销量增长没有价值。
在一个省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额和在一个县实现100万元的销售额,哪个更有价值?可能在一个县实现100万元的销售额更有价值。因为这意味着这家企业可能主导这个县级市场,是这个县“龙头老大”。而在一个省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额的企业可能比比皆是,企业没有主导省级市场的能力。
定律:在产业的集中过程中,90%以上的企业必然死亡,营销老总必须为企业寻找一条生路。
已经实现产业集中的行业,如家电、方便面、啤酒、肉制品等行业,只有不到10%的企业活下来了。因此,一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可能就是90%,甚至99%或99.9%企业的死亡过程。只有少数行业可能例外(如餐饮)。
在产业集中过程中,企业只有三条出路:第一,成为行业龙头,整合其它企业。第二,做到一定等规模,把企业卖给龙头企业。第三,自然死亡。
定律:弱势企业战胜强势企业的秘诀就在于找到行业的“战略转折点”,从而使强势企业的“规模优势”变成“规模包袱”。
当TCL进入彩电行业时,TCL没有任何优势。但是,TCL的切入点恰恰是当时最新型的大屏幕彩电。TCL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其它彩电企业是普通彩电的老大,而TCL则是大屏幕彩电的老大。正因为TCL找到了彩电行业的战略转折点,才能够后来居上。因为只有战略转折点才能够使强势企业的规模优势变成规模包袱。
每个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必然出现一次战略转折点,弱势企业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于战略转折点。否则,只有耐心等待强势企业自己犯错误。
定律:营销是个“害人”的职业。一个营销模式的生命周期只有3-4年,因此,一位营销老总在一家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也只有3-4年,除非你在三年内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国经济是追赶型经济,中国经济的特点是跨跃式发展。因此,中国市场每隔3-4年就发生一次质的变化。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以前成功的营销模式在新环境下可能失效。因此,如果每隔3-4年不做一次主动的自我调整,就会在市场的压力下被迫调整。
一个人最难做的事是突破自我,调整别人很容易,调整自己很难。调整已经有感情的部下和经销商很难。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早日让贤,当别人来调整吧。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为啥要巴结呢? 越是靠谱的公司,想要升职加薪越需要好的绩效表现,按照KPI或者OKR要求工作,在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内超出组织期望就可以了。 在企业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没有严格落实的规章制度,没有靠谱的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不用说巴结,连默默忍受性骚扰的都屡见不鲜。 当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性骚扰的去你丫的,光靠巴结也不会再好使。 当然不巴结不意味着就不跟领导好好相处有比较良好的私人关系。 但有的领导吧,想跟他/她好好处,真的是一种煎熬。领导的所作所为自己不端正自己业务能力不过关,能正眼瞧你还把你当个领导就不错了,还想让老子/老娘巴结你?滚一边去。 想让90后下属们巴结自己,领导们先自己反思一下,自己配不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