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懵懂:大公司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不超过这10个字

[复制链接]
查看: 911|回复: 5
发表于 2021-8-7 13: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学原理解析:1:因为嘶吼,可以让大脑思维短暂空白,失去理智(前面有b友说过了)。2:因为是公开场合,自己做出过的承诺会被潜意识强化,如果最后做不到会很没面子,于是潜意识里你就会真的为了业绩去拼命(这条原理我一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用于正强化的,比如治疗拖延症一类的状态,哪知道这条理论会被用在这里!气愤!)。
要做好一家企业很难,特别是初创企业,小编我有幸创立了一家自己的网络公司,从注册到财务到交税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的,特别是在企业盈利点这块,可谓是想尽了脑筋,不拼一把也许一年后企业就死了。那时候创业失败说出去多不自在。

编者按:本文转自李檬相对论,作者李檬,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现在很多公司boss事业做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去读一个商学院EMBA。那么,boss们求学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一般来说,商学院EMBA的“用户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位;二是管理咨询、智力支持;三是人脉。

不过,我更看重其中的隐性价值——商学院主要教你从底层逻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商学院EMBA普遍采取案例教学,而且这些案例大多是“反面教材”,这就像注射疾病疫苗。

你知道吗?疫苗其实都是一种病毒,只是对身体伤害不大而已。那么,病毒是怎么帮你增强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

比如,面对甲肝、乙肝、流感等传染病,注射一剂疫苗就能免疫。

18世纪欧洲1.5亿人因为天花死亡,1980年天花完全灭绝,就是因为一种叫“牛痘”的疫苗。

牛痘疫苗(病毒)和天花病毒长得很像,只是牛痘病毒对人体伤害很小,进入人体以后,免疫细胞就会记住这些“坏蛋”,针对性地强化自身免疫、攻击能力,一旦遇到长得很像的天花病毒,就有备无患了。

几乎所有传染病疫苗,都是以“生小病”的代价,帮助人体防备“生大病”,根本目标是训练、强化免疫系统。

商学院EMBA用大量商业案例(反面教材),在你的商业意识中,注入一点“无害病毒”,激活、增强你底层逻辑的免疫能力,使你以后面对商业抉择,尽量少犯错误。

即使犯错,也有很强的纠错能力。

我在读过湖畔大学、清华大学EMBA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对很多问题都会回归商业、行业的底层逻辑,进行解析、思考。

你公司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记得以前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说过一段话,很好,他说“遇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去想,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市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平台的生存价值,就看你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打车软件出现之前,你3分钟以内很难在路边等到一辆出租车。

有了滴滴打车,你在屋里有70%的概率3分钟以内叫到一辆车。

用户得到的不仅是便利性,更是确定性。

什么是用户体验?便利+便宜+确定=爽点。OK,这就是滴滴打车的底层逻辑。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餐饮业的底层逻辑不是好吃,而是服务,也就是舒服。”

做餐饮,你不可能长期保证自己做的东西最合顾客口味。因为厨师可能被挖走、厨艺可能被学走,再好吃的东西,人也有厌倦的时候。所以,好吃是难以长久的,长远看来,还得靠服务。

服务好不好,主观感受很重要。怎么管理顾客的这个“主观感受”呢?海底捞的办法是,总部定期安排一些“神秘访客”,悄悄去餐厅吃饭。这种“偷袭式考核”,会成为常态。

归根到底,海底捞都是围绕着“服务好”来做各种管理安排、考核激励的。

商业领域的各种纷扰、各种变化,看起来错综复杂,但解读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不超过10个字。比如:

麦当劳的底层逻辑就是“快”

背后做的很多标准化、流程化都是围绕着“快”进行的;

苹果公司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人机交互体验”

所以苹果的产品设计都是“体验优先于性能”;

小米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效率和性价比”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总是强调“硬件毛利不超过5%”;

腾讯的底层逻辑就是“用户体验”

腾讯员工的动作靠两个东西来约束,一个是KPI,另一个就是“用户体验”这个核心价值认知,而且用户体验大于KPI;

阿里巴巴的底层逻辑就是“帮客户做生意”

用各种办法吸纳、调节流量帮商户做大生意。

我们IMS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是“让营销变得更容易”。

这是我们做事业的价值指针,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动摇。价值感清晰,所以,企业的内耗最小、效率最高,团队很少去做多余的事。

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和KOL背后的底层逻辑

前面,我已多次谈过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和KOL的概念。

在此,我想从根本上阐释这些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里谈两个案例:拼多多与宝洁。

拼多多确实很厉害,创立三年时间,订单总量就超过京东商城,只是因为货单价比较低,才使得GMV(总成交额)暂时落后。

宝洁的收入规模在2012年接近800亿美元,此后几年一直是下坡路,2017年营收仅为651亿美元,只有10年前的水平(2006财年宝洁年销售额是682亿美元)。

表面上看,拼多多是互联网公司,宝洁是快消品公司,两者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两家公司在精准商业、跟踪经济上都有极高水平。

拼多多立足于微信社群,引导人们“拼团消费”。这种特别便宜的“拼团消费”,吸引大量消费者发生“群体性”购买行为,于是,这种“群体需求”被大数据技术“精准刻画出来”。然后,将其与厂家精准对接(即C2B,用户直达厂家),这是一种重构生产力的精准商业。

可是,你知道吗?基于C2B的精准商业,10年之前,宝洁就已做成了。

宝洁与零售商配合非常紧密,比如,在宝洁与沃尔玛的合作里,已经有一套十分高效的C2B信息系统——如果你在沃尔玛的货架上拿走一瓶洗发水,POS收银系统就会把记录下来的交易数据,直接传到宝洁的后台系统之内。这样宝洁就可以实时掌握各种数据,从而安排持续补货、物流调运、营销策略。

在精准营销、跟踪用户上,拼多多与宝洁其实是不相上下的。那么,为何拼多多现在是气势如虹、宝洁则是面临较大业绩起伏?

那些看起来做了一样事情的厉害公司,因为底层逻辑的不同,实际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异。

宝洁的底层逻辑是“想得起、买得到、快打快销”,宝洁的精准商业是将用户视作一个一个孤立的对象,进行瞄准、定位。

拼多多的底层逻辑是“社交电商”,要使一个一个孤立的用户“结成团”,用户之间形成网络社群,在分享、互动中形成深度共识,最后实现“病毒式的自传播效果”。

底层逻辑的大不相同,导致了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在实际效果上的完全不同。

所以,在我的创业经历中,真正看透、解决业务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深入商业、行业的底层逻辑去处理问题。

为什么我始终认为KOL(关键意见领袖)必将重塑营销行业?

因为营销行业的底层逻辑在变——已经从传统的品牌营销,转向潜意识层面的信任、共识营销。

那么,过去广告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会逐渐被KOL取代。

在知名咨询公司凯度(Kantar)发布的2019年媒介趋势报告中,已经清晰指出:2019年,品牌方会增加对专业KOL的投资。

专业KOL指的是某个特定领域中的专家,他们的粉丝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拥有粉丝的高度信任。他们定位清晰、调性固定,品牌比较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合作伙伴。

目前,KOL营销在美妆等行业已是主流手段。

最后,我想以行业内一个段子收尾:“社交媒体平台变成了交易平台,电商网站成为了广告媒介,广告媒介成为了内容生产者,数据科学家变成了广告人,广告公司变成了科技公司”。

小编我第一家公司刚开始运营的时候,因为不懂税务,只知道按季零申报企业所得税,没想忘记了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因为企业税和员工个人所得税是不同的平台缴纳的,所以没弄,还被发邮件补申报了。
里面吼那个,就是公司最喜欢搞得拓展活动,请一帮所谓的教练训练你,问你们是团队还是团伙,不去还要算你旷工。当时喊我学设计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搞这个拓展,做了这个游戏叫打败大魔王,你要说出自己名字那些,然后有些人嘶吼那些,吼出来,所谓的扮演大魔王的人还是说:不通过,我听不见! 我当时去吼了,一下。他说他听不见,我脾气瞬间上来了:你是nm的聋子?啥子垃圾拓展,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笨,但是不能用这种弱智活动侮辱我的智商! 然后当着全公司人转头开上我的奥迪A6L就辞职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4 08: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命是让一个企业知道为什么而做,愿景是让一个企业知道未来做成什么样,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一个企业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做。要让一群人发出同一个声音,只有一条路——统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3 20: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是竞争中的决胜因素,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大量准确的管理知识储备是激烈竞争中的关键所在。有了管理,组织和个人才有效能,唯有通过管理,智慧、才华、天赋、学识才能诞生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7 0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企业家在全球经济环境当中是十分被看中的,它吸引了很多人才、资金,随着它的流行度、普及度,我们需要去考虑一下社会企业家到底是什么?需要去做什么?社会企业家精神现在会使全世界受益、使社会受益,社会企业家的目标是能够使这个社会受益,或者使这个社会最大程度上来进行受益,社会企业家精神对于精神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0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奖励不仅要有物质的更要有精神的。只奖物质不奖精神,会让人唯利是图;只奖精神不奖物质,会让人缺乏狼性;双向激励才能获取团队最大的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09: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遇到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成长造成的;所有发展的瓶颈是因为学习不力造成的;所有事业的停滞是因为知识折旧造成的;学习、成长、精进,是企业的必修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