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的痛楚和制度管理的迷茫之后,很多企业发现,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于是,就又开始进行文化建设,真是辛苦啊。但是,99%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却都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搞搞活动,做做培训、写写墙报”的初级层面,员工参与的积
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的痛楚和制度管理的迷茫之后,很多企业发现,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于是,就又开始进行文化建设,真是辛苦啊。但是,99%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却都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搞搞活动,做做培训、写写墙报”的初级层面,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本质性的突破,作用也十分有限。这里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甚至误解了企业文化。
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改变组织必先改变文化”,文化观念的改变才是组织变革的基础,否则,任何组织管理变革都将流产。这句话实际上一语道破了企业文化的天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改变组织的催化剂,也是企业正常运营的润滑剂,“以文化人”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其实不在文而在“化”。前几天,应邀去一企业考察,企业一副叫做“细节是成功的保证”大型文化标语引起了我的注意,企业解释说,老板最重视细节,要求大家都从细节做起。可是,当我要他们举例说明时,大家却面面相觑。在参观过程中也发现,企业的很多工作记录总结表单都无人签名,产品材料更是随意摆放,就连仓库领料单、物料卡的填写都是极不规范,这就是典型的“文而不化”—公司文化理念有要求,但是,却无人将这个文化理念“化”为日常流程规范并督导执行,让企业文化沦为口号文化。有很多的中国企业都导入了ISO质量体系,众所周知,ISO质量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持续改善”,很多企业也把这句话当做企业文化口号。可是,超过八成的企业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持续改善”、怎样“持续改善”?能把“持续改善”这句文化口号“内化”为内部制度、流程、标准、方法和素养的企业几乎没有。有“文”无“化”,有口号无行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文化悲剧。文化文化,顾名思义必须是“先有文后有”化,而且必须是“有文必有化”,否则就是一种笑话。但是,企业写几句文化口号并不难,自己想想、网上搜搜、书上找找就行了,再不行找个专家来帮忙,难就难在用什么方法把提炼出来的文化理念口号顺利进行消化和转化。根据姚绍龙老师的经验,企业文化之“化”有两个步骤:一是要先将企业文化理念等“化”为企业内部的制度、流程、标准和规范,二是要通过系列的训练方法再把它“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从而实现组织的改变和突破。这也是组织文化沉淀的必然过程,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所有的企业文化都将是一种“伪文化”。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90后员工普遍不愿意讨好领导了吗?为什么?
我的前公司,微信群名字就是一个90后Hr取的,叫金粉世家。老板姓金。我是发工资后一天提的离职。群里正好在约发工资后去哪happy。我说我就不去了,一个要离职的人,不去扫大家的兴。这位90Hr开始走油腻腔,说什么只要一天还是同事,就是大家庭的一员。金爸爸会在聚会上发红包,抢个红包再走。本80后说了句,我没那么多爹,就退群了。80后,不是为了那点臭钱,也普遍不讨好领导。90后,如果能给够臭钱,讨好领导起来有创意得多。如果90后,都普遍不讨好领导了。说明90后,普遍钱没给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