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上司,特么就直接问我这些问题,我就纳闷,入职他们承诺过的条件要求是什么,加班有加班费还好,没加班还想用努力做借口忽悠我,下班是我的时间,我回家能干嘛和他有什么关系,努不努力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完成手头工作就下班,回家我做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努力,并不是榨尽所有时间为工作才叫努力,加班多两个小时就是有加班费赶不上末班车还不够打车,何必这样辛苦自己,回家躺着睡觉都要比这强,谁爱努力谁留下努力就行。
 
|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导读:作为一家企业,如果您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做培训,我建议还是省下这笔不菲的开支吧,留作他用更为合算。
 
 现今管理培训的江湖不太平静。
 
 中国的企业从最初的不屑培训,到盲目培训,再到如今的被培训弄“怕”了,干脆避之,或者过于谨小慎微。
 
 这迈过了几个阶段。
 
 也许是因为培训师可以日进斗金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培训师”的行列。
 
 他们或许看了几本,甚至背了几本自认为高深的书,辅之以极富个人魅力的身体语言,口若悬河的演说,让坐在下面听课的企业老板和员工们赞叹不已。
 
 但,这是市场不成熟阶段的产物。
 
 企业培训不应是哗众取宠,培训不应是单口相声。
 
 我并不反对培训过程的适度娱乐化,人们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关键是不能本末倒置。
 
 好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竞争是好事,激烈的竞争更是好事,竞争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只有有了成熟的客户,才可能有更具实效性的培训产品。
 
 不少企业,也都是在请错了老师,花了冤枉钱之后,才学聪明了,慢慢学会在决策前评断一个老师课程的优劣。
 
 这,是件好事。
 
 大家都知道培训贵。
 
 培训贵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老师的费用贵。老师的费用不仅包括老师本人的授课费用,还包括了渠道应获得的报酬。
 
 第二个是培训的隐形成本高。
 
 如果是面对高层领导者的培训成本更高,这些拿着不菲薪水的重要人物,往培训教室坐一天的隐形成本那是相当高的。
 
 更有些企业各分公司都派人来参加学习,往返机票,住宿,误工费等等,加起来动辄上百万的隐形成本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是员工参加了培训,提升了技能,反而增加了员工与企业谈判的价码。
 
 用某些企业老板的说法,自己花大价钱培训了的员工,反倒跑了。
 
 基于以上原因,有些企业干脆就不安排培训,或者仅仅是每年一次的“洗脑式”灌输培训。
 
 还有些咨询公司,为了说服企业方,开始计算培训的支付成本和收效,他们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说明培训的“有效性”。
 
 比如先计算花了多少钱,包括课程费、场地费、误工费等等,再计算培训结束后的效益,例如未参加培训的人,比参加了培训的人工作成果上低了多少等等。
 
 其实,这样的计算很有可能是作秀。
 
 我们当然可以用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培训的投资。
 
 但,中欧的肖知兴老师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项培训如果能直接、迅速、立杆见影地带来员工绩效的提高,企业也能和员工分享这些提高带来的物质利益,这当然不是坏事。
 
 但其实这不是培训的本质。
 
 培训的本质是管理者向员工传达一个信息: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愿意和我们的员工建立长远的推心置腹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们愿意在培训上花钱,增长员工的技能。
 
 所以,培训增长工作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培训的投资换得了员工对企业的爱与信任。
 
 员工对企业的爱与信任值多少钱?他们会如何因此为公司的利益拼死而战?“
 
 是的,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功利之气,人们总希望在投入后尽快收回成本,尽快获得利益。
 
 作为一家企业,如果您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做培训,我建议还是省下这笔不菲的开支吧,留作他用更为合算。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是单纯钱或者股票的问题。你想让员工有归属感,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把员工当自己人,当合作伙伴,当事业上的战友。战略上的决策是否让员工参与,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信息足够透明,是否真正做到没有等级差异,是否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种种业务关系、机会、瓶颈以及危险。老板问一下自己,公司是不是到处有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秘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觉得真只有傻子才会产生归属感。我们公司每个小伙伴都清楚地知道我们公司运作的大部分细节,项目收入,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每个人都清楚什么情况下我们能一起成功,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抱团一起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