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你很可能没听说过柯伟思。他是博雅公关公司前任CEO,曾经郑重其事地建议其他CEO“买一面镜子”。
当时,博雅公司做了题为“CEO资本”的研究,发现: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是CEO,其声誉占了企业声誉的48%。而且声誉可以转化为效益。“非常受推崇的CEO”领导的公司,在三年内给股东的复合年度回报是13%,而不受推崇的CEO领导的公司是亏损的。
柯伟思对于想要提高声誉的CEO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每天照一照镜子。如果不喜欢镜子中的自己,就改。
你肯定听说过柯林斯。他是《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企业丛林中的珍稀动物“第五级领导人”的发现者。他发现,第五级领导人的重要特征就是有一面镜子,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就拿出来照一照,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两“柯”讲的道理是相通的。平时不照镜子,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更不会想到找镜子,即使想到了也找不到镜子。想当第五级领导人,先要准备好镜子,并且养成照镜子的习惯。
其实,形式上的照镜子,实质上是问问题。比如,柯伟思是这样照镜子的:“每天当我梳头或者刷牙的时候,面对镜子里的自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掌管着数千人公司的CEO,你能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吗?”不过,柯伟思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克莱默看来还不够。
克莱默基于自己对失败CEO的研究,建议CEO每天做“自我审计”:一、你是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头痛医头?二、你如何应答组织中的逆耳忠言?三、你信任的人中是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四、你是否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五、你是否在个人利益上贪心不足?六、现在是不是该停下手头工作,想想是否该做别的事情,或者该什么也不做?
你很可能记不住克莱默的六个问题,但是你肯定记得住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同样适用于今天的CEO:我为股东办事,有没有忠心耿耿?我跟合作伙伴来往,有没有诚信以待?我教导员工要做到的,自己有没有身体力行?
这三个问题,最后一个最重要。因为,“传”是CEO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忠”与“信”已经包括在CEO要“传”的内容之中。因此,当CEO每天梳头或者刷牙的时候,面对镜子里的自己,问这样一个问题就够了:传不习乎——我教导员工要做到的,自己有没有身体力行?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