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毕业没找到工作,在莆田系男科医院干了两个月网络咨询(前些年才知道类似于或者就是医托),就来了一个人,还是来了一下就机灵的溜了[微笑], 主管可以查看所有工作QQ微信聊天记录,经常说不要把聊天搞成公益性咨询(就差指着我鼻子说了),觉得很违背内心的医德,第三个月辞职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在企业里,我们很多的基层管理者都是从实操岗位上提拔上来的,比如之前是业务高手,或者技术高手。
这部分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方面都是一把好手,否则他们也不会脱颖而出被提拔到管理者的岗位上。
但因为如此,他们习惯了凡事冲在前面,身先士卒。这倒也没什么不好,管理本来就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过问题是,时间和精力分配的比率跟以前应该有所不同。
以前待在业务岗位或技术岗位时,他们是兵,他们的工作就是具体的执行。他们也习惯了在执行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找到被人夸耀的理由。
但问题是,今天他们走上管理岗位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去干,恐怕问题不少。
这种从业务与技术骨干到管理者,在心态、思维方式、能力等反面需要的转变,也成为不少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或者储备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今走上管理岗位了,这些当年在某个岗位上做的很棒的业务与技术骨干们,看着手下们干活就着急。
他们想,这些下属怎么反应这么慢呢?怎么教了很多遍还是做不好呢?为什么他们的心态这么不稳定,总要我花时间跟他们沟通呢?
想着想着,这些骨干们就干脆撸起袖子代替下属干了,他们认为,也只有自己干才放心,事情才会做的有品质。
他们寻思着,与其花那么多时间教那些“笨笨”的下属,浪费自己那么多宝贵的做事情的时间,不如自己干来的简单,大不了就多做点呗,也算是对公司知遇之恩的感谢。
于是,一个场景就出现了,一方面,这些管理者们每天忙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们的手下却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每天无聊的打发时间。
管理者们为此苦恼不已,“哎,这些员工啊,坐在那儿人不少,真到要用时没几个人能帮得上忙。”
一边想着,他们一边仍然自顾自的忙开了。
而他们的下属们在那儿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些什么。
对此,德鲁克的观点是,“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示了管理者的无能。”
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验。
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曾认为工作还是自己做来得简单,能保证品质。
培养员工?太难了,时间也太长了,多烦啊,成本多高啊。
况且,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些年轻员工们的“悟性”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候一件事情你反复教导了,还是有人会犯同样的错误。
做管理者真的是要极富耐心才好。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一个工作让人觉得生活无望; 或者从过程看,这份工作在给一个人或快或慢的积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积累到此人的一个心理阀值后,就达成了离职的必要条件。 不说充分条件,是因为实际环境复杂,不是员工个人想走就走的,年终奖等阶段利益啊,人脉啊,title啊,公司阻扰啊,家庭经济环境啊,外界就业形势啊等等,都是成为是否实际离职的考量因素。 但,归根结底,魔由心生。人心不在了,就只剩下了一台被动的工作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