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解析:1:因为嘶吼,可以让大脑思维短暂空白,失去理智(前面有b友说过了)。2:因为是公开场合,自己做出过的承诺会被潜意识强化,如果最后做不到会很没面子,于是潜意识里你就会真的为了业绩去拼命(这条原理我一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用于正强化的,比如治疗拖延症一类的状态,哪知道这条理论会被用在这里!气愤!)。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尽管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在迅速改变,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搞得很传统:发号施令者,监督者,管人者。虽然这很不合时宜,但他们仍然醉心于这种角色。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上司,所辖部门士气和绩效都不怎么样。
业绩是靠每位下属挥汗如雨干出来的,管理者充其量只能算“领导有方”。其实,下属的业绩即管理者的业绩。因此,尽一切可能真诚“支持”他们完成任务,才是管理者最应该做的事。但令人费解的是,总有管理者把自己定位成“监工”,对绩效的作用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角色的潜在含义是对人的不尊重,员工使很反感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管理者本质的角色是什么?根据工作中的感受,我的认知是管理者协助下属做成事是他们最应该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体现领导力,提高组织绩效。而“协助”最重要的是一种“保障”:权力、方法和资源,因此我认为管理者最应该担当的角色是——“做指导者,做支持者”。其解释是:管理者要善于授权,言传身教,指导下属正确地做事,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保障下属做成事。
作为知识型员工,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做“自我实现人”,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成就意识是无庸置疑的。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不是费尽心机地去监督他们——当然也不排除适当的提醒和跟踪,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扮演“指导者”和“支持者”角色。这种角色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下属乐意接受和最需要的。因为一项任务的完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仅需要较强的能力,还需要相关资源的保障,有些往往超出员工能力范围。如果管理者仅仅把工作布置下去就不理睬了,完不成就责怪员工能力太差,这是失败的管理者。
作为指导者,需言传身教,“照我做的去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去做”,指导下属改进工作方法,提升部属工作能力;要善于授权,激发工作能动性,锻炼下属的工作能力。作为支持者,不是任务派下去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努力为下属提供达成工作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高层面的协调工作,为他们完成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带出优秀队伍,培养人才,才能领导所辖部门创造出卓越的绩效,自己的脸面上才会泛出“领导魅力之光”。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从反面来说怎么样的公司带不来员工安全感,请对号入座:1.老板很忙,几乎没见过。2.等级划分太明显,开会老板从来只和中层开会、见面。3.经常加班、出差。并且没有从精神或者物质上安抚好。4.内部斗争严重。(市场部的看不惯风控部的,风控部一起看不起技术部的,风控部技术部市场部一起看不起综合部的,嫌他们工资高,不干活。)5.老员工争宠。(A姐和B姐一起进公司的,斗了四五年。A姐工资5000,HR。B姐工资5100,文员。新来的国际部经理3600。基本上公司业务靠进口。现在B姐嫁了个二婚的客户。略占上风。A姐没有可以斗的人了,矛头转向实习生中能力较突出,老板教器重的小C,天天给小鞋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