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毕业没找到工作,在莆田系男科医院干了两个月网络咨询(前些年才知道类似于或者就是医托),就来了一个人,还是来了一下就机灵的溜了[微笑], 主管可以查看所有工作QQ微信聊天记录,经常说不要把聊天搞成公益性咨询(就差指着我鼻子说了),觉得很违背内心的医德,第三个月辞职了。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谈到创新就会让人联想到专业人士与科学家。他们透过研究与发展,从理论到实务,从基础到应用,时常扮演着积极的关键性角色。德鲁克在《已经发生的未来》中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
在阿富汗的荒野上,美国游客的汽车发生故障无法启动。没有人能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连工厂代表也不得不放弃。正当这位游客准备丢弃这辆汽车打道回府时,有人记起了一位老铁匠,他居住在50英里外的偏远山区,他年轻时曾经做过修理发动机的工作。绝望之际,游客派人去请他。3天后,这位老人骑着一头骡子出现了。他看了一下汽车并要求拿一把锤子来。他在引擎的一处轻轻敲了两下,说道:“发动吧。”引擎嗡嗡作响就像它刚刚离开试车台一样。
“我该给你什么报酬呢?”游客感激地问道。
“100美元。”
“什么,用锤子敲了两下就值100美元?”
“好吧,我给你列一个账单。”老人说道:
“用锤子敲两下——10美分;搞清楚症结所在——99美元90美分。”
为此,在技术专家的工作中,锤打花费的10美分很容易估量到,而“发现症结所在”的知识、贡献、创造和责任的价值是很难估量的。
这些以技术与专业为导向的知识员工究竟该如何管理呢?如何有效领导呢?这正是知识型组织最头疼的问题,更是组织里最大机会之所在。技术专家离不开管理者,专家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内工作。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不同领域里的知识工作者整合在一起,使他们的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地发挥功能和贡献。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就是进行组织的能力。他当然依赖于专家,但专家同样离不开管理者,否则他们无法整合,从而浪费了知识资源。
德鲁克以其一贯的睿智和洞察力指出:“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组织既需要职业管理者也需要技术专家,其权力的执行必须通过他们来实现。管理者和专家必须信守其观点和愿景。组织不是他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组织具有其自身的目标——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目标,个人必须通过组织的目标来引导自己的愿景和努力。并且,管理者和专家都有彼此不同的、必要的工作,但他们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二者又都离不开组织。”
19世纪的社会旧问题是阶级的问题,20世纪的社会旧问题是个人问题,而21世纪的社会新问题则是知识员工的生产力问题。19世纪的旧问题关注经济机会,20世纪的旧问题关注的是有价值的决定和有价值的资产,而21世纪的新问题关注的则是对社会的贡献与公义。
组织为了达成这项使命,有赖管理的有效机制。因为管理就是“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有效经营每一个组织的优势与个人的长处,体现“明确、简单、清晰、具体可操作的经营哲学”的共同价值观和组织使命。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让每一位知识员工都能有效地善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来完成其本职工作,而最终的结果便是共同合作。管理者如何有效地将他们导向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他人又如何接受信息予以有效的协助?必须采取什么决定?什么时机最适宜?采取何种行动?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成果?创造客户什么样的高附加价值?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跟医学十分类似,必须吸取实务的精髓又要为实务赋予理论的架构和内容。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从反面来说怎么样的公司带不来员工安全感,请对号入座:1.老板很忙,几乎没见过。2.等级划分太明显,开会老板从来只和中层开会、见面。3.经常加班、出差。并且没有从精神或者物质上安抚好。4.内部斗争严重。(市场部的看不惯风控部的,风控部一起看不起技术部的,风控部技术部市场部一起看不起综合部的,嫌他们工资高,不干活。)5.老员工争宠。(A姐和B姐一起进公司的,斗了四五年。A姐工资5000,HR。B姐工资5100,文员。新来的国际部经理3600。基本上公司业务靠进口。现在B姐嫁了个二婚的客户。略占上风。A姐没有可以斗的人了,矛头转向实习生中能力较突出,老板教器重的小C,天天给小鞋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