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能感同身受,现在能理解,就是一群没多少选择的人好容易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和自我的希望,近乎病态的把自己所认为的“希望”紧紧抓在手中。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点毛病,或多或少,只是他们表现在了外面。我在深圳的中原地产刚过几个月,说是六点下班,实际上每天都要肝到11点之后,你如果正常下班,店长就会来问你,你回家有什么事呀,没事你回去干嘛,然后斥责你不努力,接着就开会点名批评你。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创业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资金?商业模式?还是人才?众多企业家纷纷指出,人才是创业的最大瓶颈。在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易才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浩分享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本土化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获得论坛论文大奖。在易才看来,创业企业的“人才”问题较成熟企业更为严重,与此同时,易才集团也从务实角度,为创业企业提供了配套的人才服务。
为了探究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可行性,易才集团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易才多年的实践中,易才发现了突破创业企业的“人才瓶颈”的方法。一方面,需要加强创业者教育。如易才分享了自身创业发展的“凤凰曲线”,认为创业可以分为“创业准备期”“创业初期”“高速成长期”“规模成长期”四个时期。在创业准备期,创业者需积累人脉,为创业做好准备。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必须通过组建团队,使商业模式能够被不断复制。另外一方面,则需要通过社会化的人才机制创新,来帮助创业企业轻松化解“人才瓶颈”。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创业企业与成熟企业相比,既没有充裕资金吸引人才,也没有充足时间选拔和培训人才,通过人才体制的创新,或将破解“创业人才瓶颈”的迷局。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马云所讲的“钱给少了,心委屈了”只是泛泛而谈,比较笼统。特别是“心”如何“委屈了”,有多种不同情况。事实上,不同入职时长的员工离职,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原因:1、两周,一般是实际状况与预期有较大差距;2、三个月,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3、六个月,多半与直接上级领导有关;4、两年左右,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5、三到五年,与职业发展有关;6、五年以上,一是职业倦怠,二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