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2013,椅子又会很忙!
《中国好声音》这档最初始于荷兰,由Johnde Mol和Roelvan Velzen创造的《荷兰之声》,经过NBC重新包装之后席卷全球的音乐飓风《The Voice》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美国之声》、《英国之声》、《澳洲之声》、《韩国之声》、《德国之声》,各国的音乐大腕们都在忙着转椅子拍按钮,抢夺“好声音”。
好声音到底有多火?看看《中国好声音》有多火就知道了!尽管那场中秋之夜的终极之战已经尘埃落定,“琴痴”梁博以黑马之姿,稳健的发挥获得“年度好声音奖”,但是好声音却并没有划上句号,真正的狂欢才刚刚开始而已。
嬴在战略新品
中国好声音的胜利,是战略新品的胜利!
好声音为什么这样火?坊间已经有各路大神,各路分析帝给我们呈现了看似“的确如是”的精彩分析。不过,在本博看来,好声音的火爆,最关键的就在于这就是一次战略新品的胜利!
我们缺少娱乐节目吗?不缺!什么征婚、什么求职、什么情感调节、什么探索、什么大师论道,反正打开电视,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对制作方来说,节目太多了,电视台都差不多不够用了!但是,对观众来说,是不是就变成了节目太多了,“电视机都不够用了”?很明显,至少我没有这样的感觉。
这在商品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如出一辙。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新产品,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战略新品的,却寥寥无几。那些能够在未来3-5年,为企业贡献绝大部分利润和较大销售份额的核心产品,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啊!直到有了《中国好声音》,观众们才有了抢遥控板的乐趣,娱乐节目市场才有了一个可称得上战略新品的神器震撼登场。
而这与战略新品打造战略新品的武器不谋而合!不信,且听咱说道说道——
商业性创新
尽管观众不会关心商业模式如何如何,就像在用餐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去关心这后台厨师如何以及前面招待和厨师的分配与激励模式。但在电视制播分离的当下,节目制作方和节目播出方的收入模式与盈利模式成为业界探索的话题。据报道,中国好声音灿星制作和浙江电视台之间有“一道线”的约定,低于这道线,灿星赔偿,高于这道线,二者分红。对于灿星而言,这有些类似“对赌协议”。这一模式优势在于上不封顶,如果节目很成功,广告价格翻倍;节目收视率越高,节目整体获取的利润就越大,双方可以分成的利益就越大。与2.0版纯粹购买不同,3.0版制作方投入越大,节目品质越高,请到的明星、制作人员越专业,就会有越高的收视率,就会有更高的利润,而这个利润制作方是可以分享的。利益上的一致,必定会使得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去赢得更高的收视率。
而在与导师的合作上,节目组更是创新地将导师团队和节目后期的市场开发捆绑在一起。节目把导师在这档节目中的参与和投入作为他的投资,通过和中国移动的合作,把所有学员的现场演唱作成彩铃,提供给全国的手机用户下载,从而让导师和学员能够分享下载收费。因此对导师来说,争取到的学员能力强,通过后续专业培训和指点之后,其未来可供开发的潜力无限。对于学员来说,参与节目、分享收益、得到指点,本身就是足够的动力。
颠覆性创新
历史告诉我们,昔日那些以以毒舌、炒作、绯闻为卖点的音乐类节目,只不过是让那些过气的明星们重获“第二春”罢了。腻烦了好为人师、说教式的重口味选秀节目,观众终于觉得需要来一盘清淡小菜式的节目了。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宗旨的好声音,就是这样一种小清新。浙江卫视的这次颠覆性的引进海外节目,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巨星为己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力争让四位明星导师找到值得培养的乐坛新人,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这使得在颠覆当中又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
维持性创新
在已经引入《TheVoice》版权的其他国家中,《TheVoice》节目结束于选出冠军的一刹那。换言之,14场节目之后(《中国好声音》为10场),一季《TheVoice》便宣告结束,除了节目本身衍生品或者线上歌曲的继续销售外,歌手签约以及演唱会、各类表演收益等获利均是唱片公司的事情,已然与《TheVoice》节目制作播出方再无关系。因此,就国外而言,《TheVoice》的赢利仅限于节目制作与播出这个过程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维持性。灿星团队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分成、向视频网站征收的版权费之外,还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音乐产业链。凭借旗下众多的优质音乐平台资源(ChannelV、华语音乐榜中榜),把选手签约这一环以及签约后的商业演出等项目也收归自己所有。本已成熟的资源优势加上一系列为选手定制的商业演出、活动(国内大型连锁酒吧的定期室内演唱会,国内、国际商业演出,音乐剧以及中国移动付费彩铃下载),不仅延长了选秀选手的生命力,也建立了《中国好声音》的持续赢利能力。
整合性创新
有网友调侃中国好声音:哈林是来做主持的,杨坤是来做宣传的,那英是来唠嗑的,刘欢是来开家长会的,华少就是来卖凉茶的,媒体评审团是来专业路过的……这尽然说得有点点夸张,但是不无彰显了这挡节目的资源整合能力。
这其中四位导师自不必说了,而由99家媒体单独组成的一个评审团,这才是亮点。尽然这一招在超女快男时代都用过,但是这如此庞大的团队,其成员几乎遍布了所有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你说这些被请吃请喝请拿的媒体精英们自然而然乐得做个好人。先不说会不会卯足了劲给你吆喝,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李代沫搞同性恋”之类的负面新闻,是不会担心出现的了。
以上几点,都彰显了好声音作为战略新品的各种魄力所在。诚然,每一位企业家都渴望拥有这样一款伟大的“战略新品”:正如娃哈哈的“营养快线”、统一集团的“老坛酸菜”、蒙牛的“特仑苏牛奶”、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DQ冰淇淋的“暴风雪”、洋河酒业的“蓝色经典”、麦当劳店里的“巨无霸”……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在于借助了开放的思维,立足国际平台,尊重知识产权,重塑着中国电视节目的产品力,为惨烈竞争的中国电视探索了一条大投入高产出的生命通道。更在于,它演绎了一款“战略新品”所应该具有的价值。
然而,对于中国电视业来说,中国好声音的胜利,却并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沉浸其中。毕竟,这个节目首先是荷兰人的胜利。什么时候,当我们拥有了属于我们原创的“战略新品”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前排都没答到点子上,这个问题必须得分情况讨论了:1、很多情况下,员工辞职之前公司是心里有数的,有时候甚至是被辞职的。就是想让你滚。2、有些情况下,公司不知情,但员工毅然辞职是因为员工岗位非核心,员工有情绪也反映不上来,这些情绪不但包含待遇等,也包含个人因素,如同事关系、偶发事件等。3、而,核心员工或关键岗位/重点培养对象离职排除偶发个人因素基本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去处了,当然这个去处可能是被人高薪挖走,也可能是想自己发展了。关于1,问责HR,以后招人注意点;或者管理者干脆就不会用人或本来就没打算好好用这个人。关于2,公司到达一定规模就该重视的事情了,沟通、待遇、企业文化还是需要个牛逼的HR关于3,方法简单粗暴:股权、加薪,总得下点本,千万别画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