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解析:1:因为嘶吼,可以让大脑思维短暂空白,失去理智(前面有b友说过了)。2:因为是公开场合,自己做出过的承诺会被潜意识强化,如果最后做不到会很没面子,于是潜意识里你就会真的为了业绩去拼命(这条原理我一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用于正强化的,比如治疗拖延症一类的状态,哪知道这条理论会被用在这里!气愤!)。
要做好一家企业很难,特别是初创企业,小编我有幸创立了一家自己的网络公司,从注册到财务到交税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的,特别是在企业盈利点这块,可谓是想尽了脑筋,不拼一把也许一年后企业就死了。那时候创业失败说出去多不自在。
创业的第一年,如果用户没有取得爆炸式的发展,你该怎么办?
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创业者一夜暴富的神话。如果创业6个月,用户还没爆炸式发展,很多人便会陷入焦虑和不安中。但事实上,创业第一年,没有爆发式增长是常态。你的经营策略应该以此为前提,不应在取得爆炸式增长之前,就过早地开始大量消耗你的现金流。
我们看看几家牛逼公司创业第一年他们在做什么:
小米
2007年12月,雷军在金山上市两个月后离职,开始做投资并寻找创业方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开始拎着一麻袋现金看谁在做移动互联网”。
2008年,雷军和黄章成为好朋友,经常到珠海找黄章聊天。
2009年,年初,经李开复介绍,雷军认识了林斌——当时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的副院长,后来成为雷军的创业搭档,小米公司总裁。
10月,雷军正式邀请林斌合伙创业,小米的创业征途正式起航了。
2010年,3月,小公司注册完成。
4月,小米公司开业,开发一些小APP练手:司机小秘、迷人浏览器、小米分享等。怎么样?这些APP你现在都没听说过吧?是这样的,很多公司成功后,成功的光芒盖住了他们刚开始时慌忙求生的足迹。
6月,MIUI立项。
自此,从雷军邀请林斌合伙创业开始,经过8个多月的探索和准备,他们终于启动了后来真正成为公司顶梁柱的核心产品。而如果要把创业前找方向的时间也算上,时间也过了两年半。
YouTube
2005年2月,PayPal三个前员工创业成立了一个交友网站,叫做……YouTube!没错,YouTube一开始是做交友网站的。
6月,网站运行了几个月,用户很少。
他们试图在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的Craigslist上做广告,让女生上传自我介绍的约会视频,付费$20,没人来!
用户不上传约会视频,反而上传猫猫狗狗千奇百怪的视频。于是,团队索性放弃约会视频的方向,开始转型。就这样,YouTube才真正变成了一个视频分享网站。
Twitter
2004年11月,曾创办了Blogger.com并卖给谷歌的EvanWilliams和他的邻居NoahGlass成立了Odeo——一个播客订阅平台。但之后几个月,苹果发布了iTunes的播客电台功能,像odeo这样的第三方播客平台根本无法生存。
2006年2月,当时只是公司一名普通工程师的杰克·多西和创始人们一起讨论公司的方向,他提出,可以做发短信分享状态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他在6年前(2000年)想出来的,并画了个简单的线框图。
创始人们并不是非常看好这个想法,但也同意了杰克·多西把它做出来。
3月,Twitter上线。
4月,Twitter从Odeo分拆出来,杰克·多西任CEO。
接下来近一年时间,Twitter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次年3月。
2007年3月,在SXSW音乐节上,Twitter爆红,每日信息量从2万激增到6万条;用户超过6万。
自此,Twitter开始爆发。
可见,从创业到业务的真正爆发,都需要经过反复摸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尚且是成功的公司,更多的公司是经过长期摸索也没找到爆发点,然后就挂了。
认清这点很重要。
第一,要轻装上阵。不要在业务还没爆发的摸索期投入太大成本。如果此时的团队成本过高,你的现金消耗就很大,可供你运行的跑道就很短。
第二,要做好反复筛选创业idea的准备。好的创业idea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筛选,才能得到真正好的。就如硅谷创业之父PaulGramham说的:“最坏的情况下要花上你一年的时间,而不只是一个周末”。
小编我第一家公司刚开始运营的时候,因为不懂税务,只知道按季零申报企业所得税,没想忘记了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因为企业税和员工个人所得税是不同的平台缴纳的,所以没弄,还被发邮件补申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