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东北资源枯竭报告:从辉煌到衰落的转型,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代价”与“反思”

[复制链接]
查看: 12|回复: 0
发表于 2025-7-4 22: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次我老婆她公司也举行这种培训活动,我那天正好送她去,结果听了五分钟,听不下去了,我蹓跶到楼下大厅,拿起备用机拨打了110,说是诈骗活动,场面很火爆,内容很洗脑,结果没十分钟警察就来了[doge],上去大概半小时左右吧!我老婆下来了,我假装不知,问怎么你也偷溜啦?她神神秘秘的告诉我,有人报警,活动取消了[滑稽],嘿嘿嘿,深藏功与名,这帮神经病,就是欠110收拾。
东北地区曾因丰富的煤炭、铁矿、森林等资源而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共和国长子”,但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一带曾辉煌的工业版图正逐渐褪色。据《哈尔滨:“共和国长子”的冰与火》报告,东北地区原本拥有煤、铁、石油、森林等资源,但九十年代以来,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达70年,33个主要矿井中已有16个枯竭;林业资源更是从建国初期的丰裕状态骤降至仅剩0.19亿立方米,降幅达97.3%。这种资源的“透支式”开发,不仅让东北的经济结构陷入单一化困境,更催生了大量资源枯竭型城市。

以阜新为例,这座曾因煤矿兴盛的城市,如今却因资源枯竭而面临人口锐减与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2001年,阜新煤矿破产后,李莹等原煤矿从业者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他们被迫适应市场,却因行业单一而难以转型。类似的情况在东北多地重现,如复兴市,这座因煤炭资源而建的“共和国发动机”,累计生产了7亿多吨原煤后,却在2001年后被正式认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房价低廉、人口外流的现状成为东北转型的缩影。

资源枯竭的经济代价远超想象。露天煤业的报告指出,东北地区煤炭自产量持续下降,2017年供需缺口达750万吨,且未来缺口仍将持续扩大。为应对这一危机,政府提出建设2700万吨大褐煤矿的计划,但因建设周期长,实际操作难度巨大。与此同时,资源枯竭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在东北四线城市,法拍房价格低至2200元/平方米,远低于市场价,但购买者需谨慎,因房价仍是家庭支出的大头,失去家的归属感可能引发心理危机。这种“低价陷阱”背后,是资源枯竭导致的经济活力丧失与居民生活压力的双重挤压。

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东北地区尝试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转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计划自2008年起,为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发展替代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并加强生态保护。例如,吉林省辽源市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推动东北袜业园转型升级,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案例。然而,政策效果的落地仍面临现实阻力,如部分城市缺乏产业基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转型进程缓慢。

资源枯竭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东北地区曾因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而煤炭开采则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与水资源污染。《八千里路云和月》视频记录了东北土地撂荒的现状,农田荒芜、生态修复艰难,成为资源枯竭的另一面镜子。这种“资源-环境”恶性循环,迫使东北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模式,从“以资源换发展”转向“以生态促转型”。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东北资源枯竭的困境也催生了新的希望。阜新等地的居民通过电商扶贫等新路径,尝试打破传统资源依赖。研究表明,农户对电商扶贫的参与意愿较高,且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经验等因素显著影响其参与意愿。这种“破局式”探索,或许为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东北资源枯竭的现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代价”与“反思”的交织。从辉煌到衰落,东北的转型之路充满阵痛,但若能以更开放的思维整合资源、生态与社会,或许能在资源枯竭的阴影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责编:东 华)

相关阅读:腾龙公司客服中心

相关帖子

我这人吧,被骗进去过传销,也是自己脑子转得快,加上我脾气特别倔,硬是配合另外一个老哥打出来的,我最烦工作的地方叫我家人或者什么,或者叫我做那种跟传销有点相似的东西,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有点想打人,我没有暴力倾向,但就是听不得,赚钱的方法老多了,这样赚的特别多吗?不见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