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英伟达日前推出基于CUDA-Q混合量子计算平台的云服务,使用户能够进行量子计算的软件测试。该平台的意义不容忽视,或许不亚于GPU升级。
据了解,英伟达量子云(NvidiaQuantaCloud)旨在支持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在化学、生物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推进量子计算的探索,他们可通过几大主流云计算服务商的云平台获取服务。
英伟达强调,量子云作为一种微服务,能够使用户在云平台中开发和测试新的量子算法和应用程序。目前,这些算法和应用程序包括混合编程模拟器与其他相关工具。混合量子计算结合了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的功能,可以说涵盖了当前量子计算的整个领域。
另据报道,英伟达量子云目前没有直接连接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而是通过配备大量AI芯片和系统的数据中心模拟量子计算机的操作。不过,英伟达已经承诺在未来为第三方量子计算机提供连接。
尽管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数量有限,但受该行业未来巨大商业潜力的推动,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加大研究力度。
虽然英伟达正通过量子云进入量子计算云服务领域,但它的起步相对较晚。微软和AWS在2019年分别凭借AzureQuantum和Braket领先一步,使量子计算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英伟达也表示,其量子云将集成到微软Azure、谷歌云和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OCI),嵌入到主要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产品中。
不过,虽然英伟达进入量子计算领域时间不长,但该公司已成为主要的市场参与者之一。其推出的H100TensorCoreGPU在人工智能领域享有盛誉,在量子计算机模拟和研究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富士通将在2025年为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AIST)部署超级计算机ABCI-Q,将配备2000多个H100TensorCoreGPU。
还有报道称,英伟达已经与甲骨文和瑞士量子计算领导者QMware开展合作,为企业客户开发下一代混合量子计算服务。合作采用甲骨文云基础设施,由A100TensorCoreGPU集群提供支持,并结合CUDA-Q开源平台。
值得一提发是,该三方合作中使用的CUDA-Q正是英伟达最新推出的量子云服务基础平台。
英伟达估计,约有3/4采用量子处理器(QPU)的公司,已经在使用CUDA-Q混合量子计算平台。
相关阅读:水域救援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