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解析:1:因为嘶吼,可以让大脑思维短暂空白,失去理智(前面有b友说过了)。2:因为是公开场合,自己做出过的承诺会被潜意识强化,如果最后做不到会很没面子,于是潜意识里你就会真的为了业绩去拼命(这条原理我一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用于正强化的,比如治疗拖延症一类的状态,哪知道这条理论会被用在这里!气愤!)。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9年住宅用地“五类”调控目标制定实施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地级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万人口以上县(县级市),根据2018年通报的“五类”调控目标,结合2018年和2017年住宅用地供应数据,总结评估2018年“五类”调控目标落实情况。 
 
通知要求,制定实施本年度住宅用地分类调控目标。地级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万人口以上县(县级市),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截至2019年3月),结合本地土地市场实际,切实优化住宅用地供应,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在上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目标基础上,调整确定2019年住宅用地供应“五类”(显著增加、增加、持平、适当减少、减少直至暂停)调控目标。 
 
其中: 
 
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 
 
36~18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 
 
18~12个月的,维持供地持平水平; 
 
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 
 
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而这个消化周期,也就是存库量怎么计算呢?数据统计来自何方,各地统计局的数字有多少可供参考的价值。在多数数据失真的前提下,如何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比如泰山北面的这个城市,有数据统计,2019年3月,可售库存周期是13个月左右。如下图: 
 
而又有数据统计如下,2019年3月,库存是20个月。 
 
具体数据出处,图上都有,我想说的是,这数据差别也太大了。哪个数据是靠谱的? 
 
现在,泰山北面的这座城市,又有很多楼盘都在说自己在经历小阳春的高潮,动辄多少亿多少亿的成交,还有你今天不买,我明天就涨价的呼声。 
 
如果真的库存这么高,他们敢吆喝着涨价吗?还是只是吆喝忽悠? 
 
在房地产市场,老百姓太需要一些真实的数据,可发布数据的很多,能相信的不知道有谁? 
 
而至于这个供地,到底供还是不供?到底是放快了供地,还是减少供地? 
 
如果不供地,很多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则财政紧张。如果加快了供地,又怕土地市场买单的少,住宅市场价格上不去?挺矛盾的。 
 
上头的政策都是好的,都是数据惹的祸。 
 
相关阅读:徐泾北城二手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