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夸张:组合激励 让高管薪酬不再有争议

[复制链接]
查看: 293|回复: 5
发表于 2021-10-22 1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更夸张,之前去一家公司,那边职位说是“影视招投”,其实就是让你装白富美,然后去骗那种有钱的老头子,跟他聊骚,骗他投钱,最恐怖的是,公司里真有一个女的装那个白富美,然后其他员工聊到约见面,就会让那个“白富美”去,而且这种一套下来,骗到的钱基本都是六位数,还美其名曰这是线上线下配合的o2o模式[囧],真的恐怖。
开头小编说几句:开公司最怕头脑发热,再没有任何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就立马上项目了,当然了这之间也要分有实力的老板和没实力的老板,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足够优秀的创业者才能引领企业成长。至于好的赚钱的项目是不缺的,缺的是能实现项目目标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对于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经验就要好好学一学了。

企业高管高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华尔街可以说就是美国金融业的代名词,无疑也是高薪高奖的代名词。华尔街五大投行过去5年向其首席执行官支付的薪酬总额超过30亿美元。金融海啸袭来,大多数公司遭受了巨额损失,而这些金融机构的薪酬标准却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高薪高奖照旧持股将再次启动。

高管高薪近年来一直受“收益私人化,风险社会化”的指责。企业做大做强了,相应地高管薪酬也增长,这是顺理成章的。然而,高管薪酬一味地上涨,若企业并没有相应地做大做强,甚至企业严重亏损,高管照样涨薪,则有转移财富而非创造价值之嫌。所以,建立合理的高管薪酬体系,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组合运用激励工具

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体系颇为复杂,在西方国家称其为薪酬包(compensation package),其中各个要素结构合理化,乃是高管薪酬激励性合理化的重要内容。

薪酬激励工具多种多样,各有功能和针对性,需组合运用并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实现激励目标。单纯依靠某一种激励工具,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就货币激励而言,主要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种形式,基本年薪是企业高管在年度经营过程中。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而应取得的基本薪酬,是对人力资本的基本补偿。这是一种基本保障性,不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通常与职务、岗位、资力、学历相关,一般根据企业资产规模、企业平均收入水平、地区平均工资水平或全国平均工资等因素来确定。

绩效年薪则是企业高管在一定经营期间内为企业创造价值而获得的激励性薪酬,主要体现当期的经营成果。这是一种短期激励,与企业本年度经济效益挂钩,年终发放或每月按比例预发。

股权激励则是属于长期激励,具有协调所有者与高管长远利益的功能,使高管能够像投资者那样关注企业长远利益。股票期权对鼓励高管在任职期间努力工作、关心企业长远利益,也可以起很好的作用。

至于福利计划,则是为了解决高管后顾之忧,可以弥补货币激励的不足。

对于不同层级的人,激励工具的组合也不一样,一线员工主要靠货币薪酬激励,而企业高管的激励,不仅需要绩效年薪这种货币激励,而且需要股权、股票期权、股票增值计划等长期激励,长期激励应占较大比重。

要注重长期激励

长期激励主要是考查基于长期业绩的薪酬在总薪酬中所占的比例。该比例越大,则薪酬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长期业绩表现。如前所述,股权激励着眼于未来,把高管收益与对企业未来绩效的贡献联系起来,促使其不断为企业博取更大的价值,从而也为自身带来尽可能的高收益。

与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这种短期激励相比,股权激励既可以维持高管队伍的稳定,也可以驱动他们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故股权激励应占有适当的比例。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詹森和墨菲利用不同时期的数据研究了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联系不强,但高管持股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霍尔和李伯曼分析了1980年至1994年近15年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CEO薪酬情况,发现1980年以来CEO薪酬与对公司业绩敏感性的显著性增加,主要应归于CEO股票期权价值的变化。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也有类似的发现,唯有高管持股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有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还仅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另有研究表明,较低的持股比例不会对高管产生激励作用,但当高管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数量后,股权激励的影响就会表现明显。

其实,货币薪酬中的绩效奖励只要设计得当,亦可发挥中长期激励效应。传统绩效奖励的问题在于将其等同于绩效年薪,一年一考核,而企业经营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种激励机制就会驱使企业高管大搞“政绩工程”或者“面子工程”,追求短期绩效,最终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有两种方法可以防范这种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的弊端,一是在年度考核之外,设立任期考核,并支付相应的任期绩效薪酬。二是绩效薪酬可以分期兑现。通过测算确立当期发放数额和未来一定期限发放的数额,以防业绩好的时候高管薪酬很高,而业绩下滑时却无人负责的问题。这样,将业绩好的时候部分高管薪酬预留下来,如遇后来业绩下滑或者发现业绩不真实,即可从预留部分进行扣除,从而有效地引导高管考虑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激励过度的道德风险

薪酬的风险性事实上反映了激励性,亦称激励维度。它考量的是变动薪酬在总薪酬中所占比例,即薪酬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风险之中。该比例愈大,则薪酬中固定薪酬在总薪酬中的比例愈小,薪酬将更多地取决于业绩表现。

要实现激励目标,就必须有适当比例的变动薪酬,而不论业绩好坏,高管薪酬都是旱涝保收,显然与激励目标格格不入。至于变动薪酬到底占多大比例,因行业和企业经营特征而异,因企业发展阶段而异,甚至因企业高管个人偏好而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风险性或者激励性愈大愈好。恰恰相反,风险性过大,激励过度会诱发高管“道德风险”,华尔街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正是在离谱高薪的利益诱惑和驱动下,金融机构挖空心思设计出不断翻新的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

华尔街在泡沫严重期间,每天都有金融新产品,一些新产品连设计者自身都不能自圆其说。然而,这些产品却令人不可思议地销售火爆,背后则是大量金钱落入了金融机构高管的腰包。这样,一边莫名其妙、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火爆热销,金融机构高管薪酬越来越高,另一边金融泡沫被吹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不断被套牢,最终泡沫破裂发生危机,投资者损失严重,欲哭无泪,大量企业倒闭破产,殃及普通民众,各国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来埋单。在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的雷曼公司,CEO里查·福尔德从1993年至2007年,共计获得4.66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的股权收益部分占了整个收入的78%。

显然,正是这种过度的激励和冒险文化,驱使他从2004年开始率领雷曼大举进军按揭市场,买下多家按揭公司及银行,并将按揭包装形成债券出售,曾经赚得盆满钵满,获得丰厚的薪酬。然而,楼市由盛转衰,次贷危机爆发,雷曼手上大量债务抵押证券无法脱手,最终落得倒闭收场。可见,企业高管薪酬的风险应当适可而止,不能没有风险性,但也不能过度激励,过度鼓励冒险。

实现薪酬水平合理化

薪酬其实就是人力资本的价格,企业高管薪酬必须具有竞争力。

结尾推荐阅读观点:小公司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

1.钱给到位,公私分明,五险一金该办的得办。【不给钱再好听的话都是废话】2.BOSS说话算话,别总是坑员工。【这也是本人最讨厌的,说话不算话,事后反悔;然后又逼着员工干活拿执行力说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收拢人心,人都有感情,逢年过节的发点礼物或者购物卡的表示下都行。你一句话不说,一个字不提,员工会觉得我在这里就是被利用的机器,该走还是会走,绝不留情。
这种聚会基本都是公司一年一度年终奖颁奖典礼或是鼓励员工并宣扬像新人宣扬企业文化。线上开会,线下直播给全体员工观看,一般能亲自到场聚会人都会涨工资,且如果表现具有"狼性"还能有额外奖赏,场上会有各个门店的老总(区域经理或CEO)颁发奖学金给表现出众或大型比赛得奖的老狼。仪式末尾会有隆重的盛宴来填饱小狼的肚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8 08: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遇到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成长造成的;所有发展的瓶颈是因为学习不力造成的;所有事业的停滞是因为知识折旧造成的;学习、成长、精进,是企业的必修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31 1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领导都有些共同的特质。在创建联盟、发展和运用支持体系、激励,以及倾听和发展他人方面,领导者的效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 1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产品强调个性化的智能定制,所以一定要在前端有捕捉用户个性化数据的品牌,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要找到用户需要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从“我们”的时代进入“我”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8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行业龙头,应该以全局的角度重视正视社会企业家生态,作为行业龙头,有责任也有义务身先士卒,发挥领先者的榜样力量,让全社会感受到社会企业家的温暖。我们有信心将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的影响力带到世界,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社会企业家一起投身公益,投身生态建设,尽己所能,温暖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9 0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确定性的人往往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