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人的蜗居变宜居。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近4倍,1980年人均6.95㎡,2017年人均30.85㎡。
40年前,很多老厦门人一家人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人住进了商品房,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厦门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厦门人均住房面积从1980年的6.95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0.85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厦门在住房方面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住房保障制度、公积金制度的实施,让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住上新房。此外,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住房建设规模逐年增加,商品房销售持续升温。1991年,厦门全市新建住宅108.61万平方米,而到了2000年,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就达到11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724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249.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3.08万平方米。到2017年,厦门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已达到4287.70万平方米。
人民的住房面积日益增加,1991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8.01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7.35平方米;而到了2000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4.52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6.38平方米。2010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2.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9平方米。到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
从筒子楼到单元房再到商品房,从小房到大房,居住环境越来越宽敞、舒适,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告别了住房严重短缺的年代,人民的住房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转变。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阅读:兆丰路二手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