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易轶律师:起诉离婚,有两个孩子,抚养权怎么判?2025/8/10

[复制链接]
查看: 6|回复: 0
发表于 2025-8-10 15: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案例:我们有两个孩子,男孩4周岁,女孩2周岁不到。夫妻俩目前分居快一年,两个孩子被妈妈带到外婆家去了,这将近一年孩子都是在她们那边生活学习。现在起诉离婚,我有希望争取到一个孩子的抚养权吗?上海离婚律师一直是行业的佼佼者,在业内好评如潮,备受大众所青睐!


  两个孩子的话,法院在实际审判中通常会判男女双方一人抚养一个,由于女孩2周岁不到,所以有可能将女孩判给孩子妈妈,男孩判给您。但是如果两个孩子长期和女方生活在一起已经形成稳定的生活环境,也存在两个孩子都判给女方的可能。

  关于子女抚养权的问题,按照法律的规定,法院一般会有如下考虑:

  第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法院会考虑孩子年龄太小,通常还处于哺乳期,一般会判给女方,但是如果以下情况,也有可能判给男方:

  (1)存在女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情况;

  (2)女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男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第二、八周岁以上的孩子一般会听从孩子的意见,北京地区一般六周岁以上的孩子就会听从孩子的意见。

  第三、大于两周岁小于八周岁的孩子抚养权的判决法院一般会考虑以下因素:

  1、子女的抚养环境。

  (1)从孩子一贯的生长环境考虑,比如,孩子一直由谁看护,或者孩子一直居住区域,上学区域等,这些都是法官考虑孩子抚养权归属的因素。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应优先考虑;

  (2)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

  2、夫妻双方的经济能力。如果父母一方收入较高,可能会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抚养条件,在同等条件下,法院就有可能将孩子判归收入较高的一方。一方收入较低且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住所的,孩子判归另一方的可能性较大。

  3、夫妻双方的综合素质。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应优先考虑;

  (2)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应优先考虑;

  (3)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应优先考虑;

  (4)父母的道德品质、教育程度、人际关系、价值观等等会对未成年子女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能够有展示自身素质的证据,如学历证书、获得各种荣誉等证明,对抚养权也很有利。

  4、孩子的性别。由于同性对于指导孩子的青春期更为有经验,故同等条件下,法院会参考孩子的性别因素。

  5、过错考虑。双方的抚养条件,如工作稳定程度、收入情况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如果一方对于夫妻感情破裂有过错,比如,有证据证明有婚外情等,孩子判归另一方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通常两个孩子的话,法院一般会判决父母一人一个,结合您在问题中列明的情况来看,您女儿的年龄较小,还不足两岁,法院判决女方抚养女儿的可能性较大,男孩判由您抚养的可能性较大。另外需要特别提示您,稳定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至关重要,法院也越来越重视这一因素,极容易可能会影响到法官对抚养权归属的判断,所以也建议您可以把孩子接回身边,由您来直接抚养、照顾孩子,避免出现两个孩子都判归女方抚养的结果。
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生存,挣钱,不得不做,有些人可能是真的被洗脑了,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有用?无论那样,都挺悲哀的。我希望工作并不是全部,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还要陪伴家人啊,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人待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想要我免费加班,可以啊,一个月因为特殊情况加几天班,也不会特别在意 。只是家里有情况的时候,单位也可以通融一下……都是互相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