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桃花源》札记

[复制链接]
查看: 404|回复: 0
发表于 2025-2-14 2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其实笑不太出来,不是他们的行为不可笑,而是我看到弹幕里有句话,背上没有孩子车子房子这些负担谁愿意这样,这句话确实把我刺痛了,现在年轻人“不思进取”可能就是不想这样吧,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仅仅只是想活得有尊严些,轻松些,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此大行其道真的对吗,人活的真的不像人,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也不怎么像个人,有什么资格笑他们呢?我没资格笑努力的他们,却也无法认同这样的方式,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

河马札记:

其实没有枝蔓,首尾略去,使文本趋于纯粹。这就是生活的理想,或理想的生活。陶翁曾以五柳先生自居:“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我想阅读/写作,乃是陶渊明主动辞官之后的“耕读复合模式”。至于桃花源文本,涵盖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三种肉”:身体的肉/语言的肉/世界的肉。那个闯入他者/生活的渔人仿佛象征了“身体之肉”;那些对话与见闻,皆为历史叙事;那个约定更彰显了美好生活本身之脆弱性与稀缺性。所谓“志与约”,也就是肉化的语感规定。于是内容即是形式。整体而论,世界之肉乃他者—可能生活—伦理审美维度。“桃花源”无意中揭示了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节奏—时间?

2025( 文章阅读网 )首发散文网:vbqhmkqf.html

相关阅读:热门小说
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生存,挣钱,不得不做,有些人可能是真的被洗脑了,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有用?无论那样,都挺悲哀的。我希望工作并不是全部,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睡觉,还要陪伴家人啊,和朋友在一起,或者一个人待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想要我免费加班,可以啊,一个月因为特殊情况加几天班,也不会特别在意 。只是家里有情况的时候,单位也可以通融一下……都是互相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