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不读经典 就等于“阅读降级”? 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422|回复: 0
发表于 2024-4-14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没什么说的,我原来就在平安上海电销中心干过,各种加班,什么听别人录音,什么学习什么培训,去你mua。我就不一样了。你说任你说,我不听就是了,再牛逼你能拿我怎么样?开了我?过的可舒服了[吃瓜],还加班,主管说什么开个会干嘛的,超过下班半个小时我就说有事必须去办,有时候主管还:你确定吗。搞笑,我当然确定,根本不理她,每日时常打够了,话术也算都用了,坑不到人怪我咯。去你mua的想让我加班,不可能。
一部经典文学著作《遮蔽的天空》近日在国内意外走红,有人以此为理据来反驳所谓的“阅读降级说”——“20年前的孩子读余华、苏童,10年前的孩子读韩寒、郭敬明,现在的孩子压根就不读书。”这一说法确实能反映一定的阅读流行趋势,但还不足以得出“降级”的结论。而偶然蹿红一两部文学经典,也并不意味着大众阅读口味会发生质的攀升。

且看这部《遮蔽的天空》,通过“二战”结束后3个美国知识分子前往撒哈拉旅行途中发生的故事,探究了现代人的情感疏离和存在危机。或许正如出版方分析的,比起上一代人,我们更容易陷入沮丧,感到迷茫,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无所适从,这本书恰好与当下读者的精神状态非常贴合。也就是说,《遮蔽的天空》之所以能广为传播,是其正好在大众文化中找到了共鸣,而非大众主动要向经典靠拢。

个人以为,读不读经典与阅读升级降级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不论何时,经典始终是小众的,是少数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爱好,它与大众流行文化天然对立。况且,经典也不是生来就是经典,比如今天明清世情小说被我们奉为经典,但在当时看来,这些作品何尝不是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不入流的民间消遣。

文学作品的魅力,当世往往难有全面客观的评价。很可能将来有一天,今日鄙视链底端的网络文学也有了折射一时之社会样态、展一时之风气的文化价值,从而成了经典;但可以预见,到时候大众文化一定走得更远,依然难与经典有多少交集。如是,在这样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下,所谓“阅读降级说”,其实并没有成立的逻辑。

当然,受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影响,这20年来,我们阅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纸上到数字端,从长篇大论到短平快,从大众流行到亚文化……这并非阅读的降级,而是在走向多元。尽管这一过程令阅读日趋碎片化,但无论是通勤路上碎片化的口水文,还是闲暇之余读一本轻快的小册子,又或者心血来潮品读一部经典,不都是一剂现代都市生活的调味料吗?而阅读最朴素的意义,大抵如此吧。

相关阅读:招生代理合作

相关帖子

里面吼那个,就是公司最喜欢搞得拓展活动,请一帮所谓的教练训练你,问你们是团队还是团伙,不去还要算你旷工。当时喊我学设计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搞这个拓展,做了这个游戏叫打败大魔王,你要说出自己名字那些,然后有些人嘶吼那些,吼出来,所谓的扮演大魔王的人还是说:不通过,我听不见! 我当时去吼了,一下。他说他听不见,我脾气瞬间上来了:你是nm的聋子?啥子垃圾拓展,你们看可以说我是笨,但是不能用这种弱智活动侮辱我的智商! 然后当着全公司人转头开上我的奥迪A6L就辞职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管理企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麻烦到企业之家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企业之家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