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沉默了,让我想起了18年的春节后,家里人让我去一个公司上班,那个公司跟视频里的有一个特别像,又是跳舞,又是演讲的,我回忆了一下,那个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打电话,问一大本电话薄上的各个“客户”,需不需要本公司的产品,当时我跟几个年龄差不多但都不认识的人一起进的公司,那年,我18岁,我甚至跑到厕所,跟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我说,这真的不是传销吗?他们说,你不要在那里乱说,虽说是上班,但你最重要的是在那里学习,如果公司让你打电话啊之类的,你也慢慢学,特别是要跟他们一起,学会“讲话”。我现在想想,真是细思极恐,我要真变成这样的人,真就没有未来了(转自我上次在这种“企业文化”视频下评论的内容)。
据报道,某人寿保险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款“以房养老”保险后,在近4个月时间里仅签约12户家庭,景况十分惨淡。专家指出,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大部分是有需求的特定群体,目前还不是大众化的养老保障选择。 尽管“以房养老”属于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需要从中获得相应利润,但对于解决养老金不足或提高晚年生活水平,仍会起到实质性补充和帮助作用。老人将产权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一笔相应的养老金,自己不仅在有生之年安然居住,而且房屋仍然可以出租或经过保险公司的批准进行处置。老人去世之后,保险公司在扣除所有保险金等费用之后,剩余的房产价值仍可以由老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继承。这样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盛行。拥有很高价值房产的老人,“以房养老”每月所领取的养老金甚至远高于社会基本养老金的数额。 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自保险公司推出这项保险产品数月来,不只直接受益的老人对此“不感冒”,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年轻人,对“以房养老”也普遍持否定态度。 在传统观念中,子承父业、父业子传已经渗透到国人血脉,而所谓的“父业”主要就是指房产和田地。历朝历代的民间,“卖房卖地”即是家境没落的体现。在这种固有观念支配下,老人往往宁愿自己晚年凄凉,也要将自己一生打拼的房产,拱手送给哪怕是对自己没尽任何孝道的子女,而不会轻易将房子抵押来换取晚年的享受。而为人子女者,同样宁愿自己多尽义务、多赡养,也不会同意父母去“以房养老”。有儿有女的老人如此,无儿无女的孤寡、失独老人也不全是“以房养老”的支持者。出于传统观念和现实的考虑,他们也不愿看到自己尚活在人世,房子就已经属于“他人”,这与“生前遗嘱”难以被社会普遍接受甚至让人“忌讳”,其实是一个道理。 从现实角度看,“以房养老”不仅很划算,对于破解快速老龄化的养老困局,同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观念仍然是人们难以逾越的最大心理障碍,其中更包含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因素,远非一日可以改变。平心而论,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让老人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既是老人的普遍心愿,又是为人子女的希望。支持老人将拥有所有权的房产“以房养老”,不仅是一种尽孝,而且更能促进自身独立拼搏的意识,这对于一些抱守“子承父业”的年轻人,既是压力,又是利好。
相关阅读:上海市二手房出租信息 |